法庭科学研究院代表参团访问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与英联邦战争公墓管理机构,探讨国际失踪人员的溯源与人道主义合作

发布时间:2025-07-23浏览次数:10

2025年7月9日至15日,应红十字国际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Red Cross,ICRC)邀请,退役军人事务部褒扬纪念司(国际合作司)组团赴日内瓦总部与伦敦代表处开展专题访问,围绕失踪人员处理机制、身份识别技术合作、人道主义教育与纪念制度等议题,与多家国际机构深入交流,并实地考察相关档案与墓园系统。复旦大学法庭科学研究院陈安琪青年副研究员应邀参团。


一、深入中央寻人局,探讨全球失踪人员的处理机制


在日内瓦,代表团首先访问了ICRC中央寻人局(Central Tracing Agency),与该局法医部门负责人Dr. Pierre Guyomarch进行了深入交流。中央寻人局自创设起就肩负协调武装冲突中失踪人员查找、身份鉴定及后事安排的任务,自2003年起正式纳入法医学要素,强调从搜寻、挖掘到身份比对的系统性方法。Dr. Guyomarch介绍了其“培训-陪伴-追踪”的工作理念,即以地方能力建设为基础,通过合作实验室与专家网络,实现对复杂案件的持续支持。

代表团了解到,中央寻人局通过全球委托体系与实验室网络协调开展样本检测和档案分析,强调数据完整性与伦理协议,所有样本数据均保留原始记录与分析结果,确保未来追踪路径不被中断。目前,已积累近两亿人次的数据资源。

陈安琪青年副研究员就复旦大学法庭科学研究院在法医学身份鉴识领域的实践经验与对外项目开展情况进行了介绍,尤其是在个体识别与历史遗骸分析等方面的科研成果,引起了ICRC方面的高度关注。双方探讨了未来在失踪人员找寻、跨国案例协作、数据管理等方向的合作可能。


图1 代表团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中央寻人局工作人员在日内瓦总部合影



二、走进历史档案馆,回望中国人道参与的早期记忆


除专业交流外,代表团还参观了ICRC公共档案馆,查阅了多份珍贵史料,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劳工的寻人登记记录,以及清朝光绪三十年中国首次参与红十字事务的原始文件。这些文献充分显示中国早期参与国际人道事务的轨迹,也为当前人道合作提供了文化与历史上的共鸣基础。

在ICRC博物馆,代表团了解了从十九世纪至今,ICRC在全球冲突地区开展寻人工作的历史演变与方法革新。博物馆展示了不同时代的身份追踪工具、案例档案和公众教育素材,强调“让每一个人被找到”背后的技术挑战与伦理责任。

ICRC方面对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建设性角色表达了积极评价,并希望未来能借助中国的区域影响力,在全球推动更具实效的人道协调工作。就我院而言,此次访问也为将中国的技术能力与人道价值理念融入国际机制提供了契机。


图2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寻人档案原件,由ICRC博物馆收



三、实地探访CWGC,感悟纪念制度的人文底色


在伦敦,代表团访问了英联邦战争公墓委员会(Commonwealth War Graves Commission, CWGC)及其管理下的Brookwood战争墓园。CWGC于1917年依据英王特许成立,是全球战争纪念领域的先驱机构之一。作为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和南非六国政府的委托执行单位,CWGC负责在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3,000多个地点,纪念170余万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军人。

CWGC始终坚守“平等纪念”原则,认为对战争中逝去个体的记忆具有普世而恒久的价值。他们留下的不仅是墓碑与档案,更是对战争的反思与和平的启示,是激发公众理解、共情与记忆的场所与媒介。CWGC志愿者强调,该组织的纪念制度,服务对象不仅是亲属,更是后代——尤其是未曾经历战争的青少年。每年11月,墓园会迎来大量悼念活动,各国大使馆及家庭共同参与,通过仪式引导后人理解战争的代价与和平的意义。

在墓园现场,代表团深切感受到CWGC在纪念空间营造、历史档案维护以及公众教育传播等方面所积累的系统经验。CWGC方面也关注我院在个体识别与数据追踪领域的专业成果,双方围绕身份信息的数字化处理、战争记忆的传播策略等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并探讨了未来合作的可能路径。


图3 代表团与英联邦战争公墓委员会(CWGC)多部门负责人合影


此次参团出访,也是2025年5月退役军人事务部与复旦大学签署部校合作战略协议后的一次具体行动,双方不仅加深了对国际人道组织工作的了解,也为未来在全球失踪人员个体识别、跨境协作培训、纪念机制设计等领域的研究与合作提供了新方向。

面向未来,法庭科学研究院将以科技为桥,携手国际伙伴,共同守护每一位失踪者的身份与尊严,为全球人道主义实践贡献来自中国的智慧与温度。



搜索
您想要找的